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

爱游戏地址-韩国豪门球队遭遇困境,主力球员伤停情况堪忧

admin 2周前 (11-02) 阅读数 37 #NBA

  

  据早前报道,继百脑汇浦东店之后,百脑汇美罗城店2016年10月也歇业了。在电商冲击甚嚣尘上的今天,格外引人关注!不过,与百脑汇美罗城店一街之隔、地处中金广场的百脑汇徐汇店变身“百脑汇上海店”并于2016年10月14日重新开业。定位“科技智能广场”,顺应互联网发展态势,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变化,商场面积近2万㎡。

韩国豪门球队遭遇困境,主力球员伤停情况堪忧

  

  百脑汇营运中心总经理陈学文:这次改造升级由台湾知名设计团队全新设计打造,融合多种设计装修风格。百脑汇上海店总经理许俊川:重新开业后业态比例调整为:IT业态占34%、智能科技及电竞相关业种30%、餐饮36%,彻底打破传统IT数码商场模式。运营方宣传的几大亮点包括:

  

  1. 樂之J.Spot自营科技智能体验馆:这是转型后的商场自营“买手制”主力店,定位是“提供情境场所的全方位智能生活体验空间。”贯穿全馆一楼至四楼,产品从一楼的无人机、遥控机器人玩具,到二楼的电动自行车、手机充电宝、夹夹式手机镜头、名牌蓝牙音箱、耳机、三楼的Sharp、日本安桥音响店,及四楼儿童业态。其产品有一定特色,价格中档偏高。台式服务不错,但几次去客流都不太理想,成交/替代率也不高。四楼的儿童玩偶等区域,装饰算挺漂亮,但昨天上午更可说惨淡。

  

  2. 每个品牌只招一家店;百脑汇此次改变了以往在IT商场内同一个品牌数家店同时竞争的情形,一个品牌只选择一个优良商家入驻,杜绝拉客行为,打造以”消费者服务“、”品牌体验“为中心的诚信商场,引入APPLE、联想、三星、华硕、微软等知名品牌授权店及官方授权正品。点评:此模式赶走了我熟悉的一楼苹果代理商,取而代之的是一楼入口的联想形象店。不过交易额可能明显不如以前的苹果代理店好,这在澳洲“交易额优先”的招商手法来看,是倒退,要不得!

  

  3. 消费者购物遇到质量问题,商场先行赔付:点评:此手法是模仿淘宝、天猫吗?但对商场的销售真的有帮助吗?

  

  4. SPACE 339:据介绍这是其一楼的240平米科技展厅,以“科技?智能?体验?互动”四大核心元素,汇聚成未来感十足的科技体验互动中心。透过主题展览、精品策展方式等,向外传递领先业界的高端科技概念,是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体验展览馆,在这里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全球最新发布的前沿产品。”昨天来不及去考察这里。不过,转型升级后的百脑汇上海店,明显偏重了逼格的打造及品牌的展示,但大部分区域的交易额都不理想。与澳洲招商手法首重交易额的原则背道而驰!

  

  考察总结:

  1. 这次百脑汇的大型转型升级,投入了重金,陈列设计都挺漂亮。但感觉方向不对。类似于魔都淮海路iapm对面的百盛百货前两年的重金转型升级。从有限的观察来看,效果并不好。

  

  2. 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专业市场,太过针对目的性消费。在随意性消费超过75%的今天,恐怕难有作为!还要直面目的性购物的强劲对手:淘宝、天猫、京东、亚马逊等等电商。

  

  3. 百脑汇通过1~4楼的”樂之J.Spot“大型自营买手店来彻底改变了其以前以经销商、代理商入驻为主的做法,很有勇气!但我们认为,购物中心的运营商,应把精力放在商场运营管理及推广,而不是自己跳进去做零售自营。这两角色有很大冲突,从中国及全球案例看,商场运营商一旦混淆了两者,是非常危险的!

韩国豪门球队遭遇困境,主力球员伤停情况堪忧

  

  4.商场里各种科技、通讯、摄影等品牌都不少,是亮点。我们做购物中心招商的时候可以去借鉴。但在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里,这样的业态很容易被复制。百脑汇这样的专业商场,并没有很强的吸引力。

  

  5.转型升级后更注重品牌的展示需求,而原来的百脑汇主要靠代理商灵活走位、交易量大的特点,基本被扭转。这是招商策略的大忌!

  

  6. 昨天看到五楼的餐饮,元旦日中午,排队人不少,但也有几家面积颇大的餐厅很冷清。其他楼层的一些茶饮店、美式西餐,也是没人。说明商场在餐饮招商方面,还要赶快做大调整。

  

  7. 定位及业态组合还是有很大问题。从其名字“百脑汇上海店”来看,运营方应是希望吸引全上海的IT、科技购物者前来消费。我们一直强调,这种定位方式是当今很多购物中心都采用的,但很美式、有违澳洲理念的。魔都各区购物中心越来越成熟,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跑大老远来消费?定位狭窄、业态单一,难以吸引周边大量的办公及居民消费者前来购物。

  

  8. 商场引入了大量电竞及VR体验店,几占了半层。昨天都十分冷清。而这个业态,同样很容易被上海各区的综合性购物中心复制,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。

  

  9.综合来看,百脑汇的转型升级投入了重金,但太理想化。这样定位的转型,前景堪忧!关键要回归到究竟应该针对哪些消费者定位?他们需要什么业态及服务?才能准确的定位、组合业态及招商。离开了精准的消费者定义及需求调研,一切可能都是空中楼阁!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